手機版
手機版二維碼
微信
手機版二維碼
首頁> 必威betway安卓app

【南方日報】擦亮農業“芯”,端穩“金飯碗”

——十年來廣東育成通過省級審定的主要農作物品種762個
時間:2022-09-22 12:02 來源:南方日報 【字體:

  曆經183天的太空遨遊後,一枚枚來自河源東源的“火豆”花生種子於2022年7月14日回到了故鄉的土地。100天後,這批飽覽蒼穹的種子將迎來收獲,為全國花生育種提供新的靈感和啟發。

 種子是農業“芯片”,每一艘神舟飛船都會為種子留出位置;廣東是種業的高地,從糧食、蔬菜到畜禽、水產,“廣東種”守護著百姓“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

  在一係列政策措施的有力推動下,廣東陸續培育成功“廣明2號”白羽肉雞、“海茂1號”和“海興農3號”南美白對蝦、“優薯一號”馬鈴薯、“美香占2號”水稻等新品種。2012年以來,廣東育成通過省級審定的主要農作物品種762個,有效推動全省品種結構優化和轉型升級。

  “廣東種”的迭代還在繼續。南粵大地上,一個個新品種還在陸續誕生,一個個育種故事仍在不斷上演。

《南方日報》報道。

  “零的突破”

  多品種打破國外種源壟斷

  說起白羽肉雞,大家可能會感到陌生,但其實在黃燜雞的小店、炸雞店以及超市看到的冷凍雞腿、雞翅等食材,大多都出自於白羽肉雞。數據顯示,在雞肉市場中,白羽肉雞占據著全球雞肉消費70%左右的份額,在全國雞肉總量中占比超50%。

  然而,就是這樣一種常出現在國人餐桌上的食物,其種源一度100%依賴進口,“過去我國使用的白羽肉雞種源,祖代雞都要從國外引進,而且一個周期大概450天性狀就會變差,不得不淘汰。”佛山市高明區新廣農牧有限公司(下稱“新廣農牧”)總經理羅海生說。

  為打破國外在白羽肉雞領域對種源的壟斷,廣東2010年啟動白羽肉雞自主培育工作,組織以新廣農牧為主體聯合華南農業大學等科研單位,嚐試開展白羽肉雞選育工作。

  選育工作在摸索中前行,科研團隊於2013年培育出“廣明1號”白羽肉雞,但同一天齡體重比國外差了400克,傳統育種方法遇到瓶頸。

  2015年,新廣農牧在省農業廳(現省農業農村廳)支持下建設了新品係選育場,並與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下稱“牧醫所”)雞育種創新團隊簽訂了科企深度合作協議,國家肉雞產業技術首席科學家、牧醫所副所長文傑帶領團隊常年入駐新廣農牧,並將其自主研發的10項新技術運用到育種創新進程中。

  11年後,好消息傳來——2021年底,我國自主育種的首批三個白羽肉雞新品種通過國家審定,其中包括新廣農牧和牧醫所聯合培育的“廣明2號”白羽肉雞,標誌著我國白羽肉雞育種攻關實現從0到1的實質性突破。“主要生產性能與國際同類品種持平,飼料轉化效率和肉品質具有一定優勢。”文傑說。

  “廣明2號”的培育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先後遇到了育種素材積累時間短、育種新技術應用不夠、推廣體係不完善等多重困難。

  科企融合為“廣明2號”的問世提供技術和人才保障,其中技術創新尤為關鍵。如2017年,牧醫所將“京芯一號”育種芯片首創的基因組選擇技術全麵應用到“廣明2號”育種中,通過大數據集成、處理,使飼料報酬和產蛋性能等性狀的遺傳進展大幅提高;B超儀、X光機等先進設備的應用,實現了胸肌重、腿骨強度等重要性狀的精準測定……

南美白對蝦“海興農3號”。

南美白對蝦“海興農3號”。


  與“廣明2號”白羽肉雞配套係一樣,在水產種業領域,廣東的南美白對蝦自主選育工作走在全國前列,早在2010年就成功培育出“中科1號”“中興1號”新品種,實現了國產南美白對蝦新品種“零的突破”。

  此後10多年間,廣東先後選育出5個南美白對蝦新品種。其中包括今年7月通過審定的南美白對蝦“海興農3號”“海茂1號”。截至目前,廣東已有73個畜牧水產新品種(配套係)通過國家審定,南美白對蝦、羅非魚、大口黑鱸、生豬、肉雞(白羽、黃羽)、番鴨等17個品種為國內同類品種首個自主育成突破性品種。

海興農水產種苗繁育中心。

海興農水產種苗繁育中心。

這十年來,在農作物育種方麵,“優薯一號”同樣意義非凡。

  2015年,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下稱“基因組所”)與雲南師範大學馬鈴薯科學研究院共同發起了“優薯計劃”,依靠分子育種、基因組測序、基因編輯等前沿科技,耗時5年培育出較為成熟的二倍體馬鈴薯雜交種“優薯一號”,不僅解決了馬鈴薯種植的世界性難題——將馬鈴薯的種植方式由薯塊種植轉變為種子種植,還證明了雜交馬鈴薯育種的可行性,使我國成功站在世界馬鈴薯育種研究的最前沿。


從有到優

  實現科研攻關與產業發展無縫對接

從打破國外種源壟斷,創造“從無到有”,到加快品種改良,實現“從有到優”,廣東種業正加速突破。

  “當時捕撈上來,所有人都大吃一驚,從沒見過這麼大的草魚。”雲南曲靖陸良縣的趙老板對4年前百容草魚同塘對比養殖的情況至今印象深刻,同樣養了7個多月,百容草魚體型好看,規格比當地草魚大一圈,“簡直就是理想中的魚!”

南方+ 吳明 拍攝

 由於近年來我國草魚麵臨品種退化的困境,百容草魚——這條由海大集團旗下佛山市南海百容水產良種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百容水產”)培育的優質草魚種苗的出現,讓養殖戶認識到一條好種苗的價值。

  “同等條件下,百容草魚較本地草魚規格大20%,生長速度快24.6%。因此,即使價格比市場價高出3倍,依然備受養殖戶的歡迎,也在行業內形成了口碑。”百容水產總經理尹建雄說。

  “良種出自‘十年磨一劍’的厚積薄發。”尹建雄說,按照有關規定,對於選育種,親本至少要完成4代培育,子代再經曆連續2年養殖對比試驗,才能申請國家新品種,“對於草魚來說,其性成熟期一般是4年,因此育成一個草魚新品種至少需要16年。”

  自2003年啟動草魚育種項目以來,百容水產針對草魚的種質,廣泛收集國內各大水係草魚原種,建立基礎群體,再綜合采用群體選育、家係選育、雌核發育、分子育種等育種手段,經過嚴格對比測試、篩選出草魚良種。

  “做育種最難的是堅持,不是每個人都能守得住的。”百容水產研發專家陳柏湘以魚苗打熒光電子標簽為例說,為了實現大數據應用,每條魚都需要打這個標簽,即一串十幾位的數字編碼,類似人的身份證,這是魚擁有的唯一的身份,“魚苗那麼小,每條魚都需要人工打入標簽,工作量可想而知,這就需要有足夠的耐性和定力。”

  在尹建雄看來,隨著水產養殖規模化、集約化的發展,行業對優質種苗的需求會越來越高,做種苗能帶來的價值也會更加凸顯。

海大集團旗下百容水產研發的國家新品種雜交鱧“雄鱧1號”。

海大集團旗下百容水產研發的國家新品種雜交鱧“雄鱧1號”。


 如今,百容草魚的國家新品種認定之路仍在繼續。在名特優品種方麵,百容水產也已經育成3個國家新品種,分別是團頭魴“華海1號”、長珠雜交鱖和雜交鱧“雄鱧1號”。

  今年獲國家審定通過的“雄鱧1號”,解決了養殖群體中雌性生長慢、個體小、飼料係數高嚴重影響養殖經濟效益的問題。在“雄鱧1號”育種過程中,團隊先後突破性別鑒定、超雄魚培育、規模化製種、精液分離和保存、人工授精、高效孵化、工廠化培苗等關鍵技術。

  “經過連續3年中試養殖,‘雄鱧1號’雄性率93%以上,生長速度整體提高25%以上,相同產量飼料投入降低8%—20%,在廣東主產區每畝增收3萬—5萬元,提高綜合效益40%以上。”陳柏湘介紹說。

  從優到強

  “廣東芯”水稻走出糧食安全獨特道路

  年產量126萬噸,連續3年大中年,今年的廣東荔枝季圓滿收官。在荔枝的傳統優勢產地廣州增城,桂味、糯米糍等各種荔枝先後上市,讓人目不暇接,但消費者梁先生有著自己優中選優的心頭好:“這兩年,最好吃的品種還是仙進奉。”

  仙進奉是廣東培育的新品種,從2000年發現母株到2011年通過品種審定,育種團隊11年時間裏走遍四川、福建、廣西、海南等省區進行實驗,最終獲得了這一優質品種。

  以仙進奉為代表,廣東的荔枝育種正不斷從高峰攀向新的高峰。“十三五”期間,廣東已育成“鳳山紅燈籠”“井崗紅糯”等10多個新品種,使荔枝在夏季水果市場站上“C位”。

  品種更優,市場競爭力更強。如今,荔枝不僅占據國人“果盤子”高端市場,更成為全球消費者餐桌上的新寵。“近年來,從化荔枝遠銷北美、歐洲等市場,隨著RCEP的簽訂,從化井崗紅糯等品種荔枝時隔多年再次登陸新加坡市場,今年從化優質荔枝出口量同比增長了426.5%。”從化海關屬地外勤科相關負責人介紹。

南方+ 吳明 拍攝

  一手抓良種培育,一手抓品種產業化,成為廣東在多個育種領域“從優到強”的關鍵一招。在開展現代化水稻育種已逾百年的廣東,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優質稻育種首席科學家、二級研究員周少川的技術成果“水稻核心種質雜種優勢利用”通過鑒定,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該技術成果聚焦於梳理水稻遺傳規律,將廣東省幾十年來常規稻育種成果較好地應用於雜交稻育種,引領了我國南方秈稻優質稻發展進程。“由此,水稻育種可以少走彎路,育種周期被大幅縮短到4年左右,常規稻及雜交稻育種均循此據。”周少川說。

  周少川介紹,該技術成果從提出假說到逐步成熟,花費了40多年時間。而僅在21世紀以來,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將這一理論應用到實踐中,就已培育成功數十個優質雜交稻組合。2022年廣東省農業主導水稻品種中,有19個來自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占76%。2022年國家農業主導19個秈稻品種(組合)中,10組合由廣東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育成或合作育成,其中9個來自周少川育種團隊。

  時值秋收時期,周少川主導培育的水稻品種“美香占2號”“黃華占”和合作育成的“晶兩優華占”“隆兩優華占”“晶兩優1377”等優質雜交稻陸續成熟,從淮河流域到洞庭湖區,再到南海之濱,金黃的“廣東芯”稻穗灑滿祖國的原野。

南方+ 吳明 拍攝

  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這些年我國糧食單產有較大幅度提升,50%以上歸功於品種改良。作為水稻育種強省,截至目前,廣東育成並經農業農村部確認的超級稻品種共36個,居全國第一;優質稻品種“黃華占”從2019年起連續3年推廣種植麵積位列全國秈稻品種第一;“美香占2號”等10個(次)品種入選第一、二、三屆國家優質稻品種食味品質鑒評會優質秈稻金獎品種,占比24%,數量居全國前列。

  以良種培育服務全國,讓耕地麵積不大的廣東走出一條服務國家糧食安全的獨特道路。據統計,“廣東造”及“廣東芯”普通稻種植麵積穩居全國第一,超8000萬畝;全國種植麵積前10的秈型雜交稻全部使用“廣東芯”培育,8個廣東省育成或合作育成,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突出貢獻。

版權所有:必威betways

地址:廣州市天河區金穎路29號郵編:510640

粵ICP備1610136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