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手機版二維碼
微信
手機版二維碼
首頁> 必威betway安卓app

【南方日報】省農科院 在全省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中再獲優秀

連續4年獲此佳績,以科技引領助推農業轉型升級惠及鄉村發展
時間:2022-12-26 08:44 來源:南方日報 【字體:

微信圖片_20221226083718.png

  省第十三次黨代會強調,要全麵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圍繞把短板變成潛力板持續用力,全麵推動農業強起來、農村美起來、農民富起來。在日前公布的2021年廣東省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中,必威betways 再次獲評為“優秀”,該院連續四年獲此佳績。作為全省農業科技創新的主力軍,省農科院以“科技創新、服務三農”為辦院宗旨,以科技創新引領農業轉型升級,以科技支撐助推鄉村發展,努力為廣東鄉村振興戰略提供科技支撐。

種子強芯 耕地護糧 技術增收

  激發鄉村振興“核動力”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近年來,省農科院依托6.5萬份、占全省70%的農作物種質資源,不斷培育出一批又一批高產優質新品種。“十三五”以來,該院通過審定品種739個,獲植物新品種權148個。近7年省農業農村廳發布的農業主導品種中,由省農科院研發的約占60%。

  其中,秈稻“黃華占”成為我國推廣麵積最大的品種,“美香占2號”則成為廣東米業高、中端品牌的主要配方米品種,引領廣東紅茶產業發展的“英紅九號”、占領高端市場的“仙進奉”荔枝、全國推廣的“嶺南黃雞”等均為省農科院培育的品種。

  同時,省農科院聚焦落實國家“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研發的一係列成果,包括水肥資源高效利用、綠色農業投入品、農業廢棄物處理、種植業生產減肥減藥、生態種養模式創新等技術成為產業發展行之有效的主推技術,並在全國推廣應用,取得良好經濟效益、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如水稻“三控”施肥技術,從源頭減少生豬養殖氮排放、降低環境汙染的應用技術,桑基魚塘複興技術與種養循環技術,克服荔枝“大小年”生產技術,還集成創新酸化耕地治理、重金屬汙染農田安全利用等係列技術,承擔全省酸性土壤改良示範縣的指導任務,開展撂荒地治理,指導粵東、粵北多地市耕地安全利用等工作。

  創新模式鏈通院地企

  織密鄉村振興“合作網”

  “共建平台、下沉人才、協同創新、全鏈服務”,是省農科院近年來形成的“院地合作”新模式。自2015年12月第一家分院在佛山落地至今,省農科院已與地方政府合作共建了17個地方分院、80個專家工作站、95個地方和企業研究院,586個示範基地。

  院地合作開展以來,科技資源持續向基層下沉,撬動各地累計安排超億元產業科技專項。連年來,省農科院先後與佛山、梅州、韶關、汕尾等圍繞發展特色優勢產業集群、都市農業等共建鄉村振興科技示範市;助力佛山基塘農業係統獲農業農村部批準為“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科技支撐揭陽組建10個現代產業鏈專家服務團對接農業“十大”產業鏈,組建16個專家服務團為全省農技驛站提供技術支撐;聯合汕尾海豐縣申報農業農村部“全國農業現代化先行縣”試點獲批;科技支撐清遠連南縣特色稻魚、優質米、大葉茶、食用菌等產業發展;以“地方編製招人、省農科院兜底”機製,為多地擇優招聘博士,為地方解決高層次人才緊缺難題。

  “需求導向、資源共享、聯合研發、強企興業”,是省農科院提出的“院企合作”新模式。通過搭建平台、成果轉化、專家進企、科技孵化等方式,與企業深入開展產學研協同創新,有效解決科研與生產“兩張皮”問題。近五年來,省農科院已與2400多家企業開展合作,簽訂成果轉化合同1200項,合同金額超5億元。省農科院參股企業廣東永順生物製藥股份有限公司於2021年在北交所首批上市。此外,省農科院聚力組建金穎農科孵化器,累計吸引300多家涉農企業入駐,企業年產值超100億元。2021年,金穎農科孵化器獲批成為全省首批農業領域的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打造農業科技孵化企業的“華南A穀”品牌(華南現代農業創新矽穀)。

  跑出鄉村振興“加速度”

  全鏈服務科技支撐農業產業園

  自2018年廣東省啟動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以來,省農科院以“一園一平台、專家進企業”工作模式,為產業園企業提供全產業鏈技術服務,累計組建262個全產業鏈專家服務團對接服務全省90%的產業園,與產業園建設企業簽訂科技服務合同417份,為產業園推廣農業新品種565個,開展人才培訓9246人次。

  針對產業存在的普遍問題,省農科院與企業聯合攻關,在解決荔枝“大小年”、菠蘿“黑心病”“水菠蘿”、紅茶規模標準化生產等產業瓶頸問題上取得新的突破。目前,省農科院已推動打造十大全產業鏈技術集群,“聯合研發+共享平台+助推轉化”多管齊下,助力地方優勢產業發展,打響了一大批“粵字號”品牌。

  2021、2022年分別獲批建設廣東省農作物現代種業、農產品加工服務和現代家禽種業三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為全省現代農業產業園打造科技支撐服務新高地。

  實施“全員科技特派員”

  賦能鄉村振興“智力量”

  科技特派員是人才下沉、科技下鄉的生動實踐。通過實施“全員科技特派員”,目前全院已有1200餘名科技特派員在基層服務,數量為全省農業科研院校之最。2019年,在全國科技特派員製度實施20周年之際,省農科院受到科技部通報表揚,2021年又獲省科技廳通報表揚。

  依托地方分院,省農科院在縣(區)設立特派員工作小組,構建了“一鎮一團隊、一縣一小組、一市一平台”的工作模式,鼓勵科技特派員結合自身專業、資源和經驗,深入基層一線調研,挖掘製約鄉鎮發展的關鍵科技問題及生產實際難題。通過鄉村振興“科技進千村”行動,為1200多個鎮村提供“點對點”掛鉤聯係和科技服務,推動科技支撐鄉村振興紮實落地,450多名科技人員長期駐點,在河源市建設全省首家科技特派員之家,幫助鄉鎮解決製約產業發展難題。為紮實推進科技特派員工作,省農科院還出台《全院全員農村科技特派員行動方案》,在技術引進、成果轉化、科技谘詢、創新創業、農業信息化、數字農業、品牌建設等方麵提供全方位技術服務。同時完善考核評價和激勵機製,切實將科技特派員工作做深做實。

  “一所對一村”駐鎮幫鎮扶村

  鋪就鄉村振興“幸福路”

  2021年起,廣東全麵動員部署開展鄉村振興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吹響全麵全麵鄉村振興號角。省農科院牽頭組建駐樂昌廊田幫鎮扶村工作隊,創新開展“一所對一村”結對幫扶工作機製,受到省委、省政府多次肯定。

  通過創建“鄉村振興車間”、農業科技超市、科技成果轉化示範基地等舉措,實實在在為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出謀劃策。完成了廊田鎮鄉村振興示範帶規劃,成功推動廊田山水絲苗米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此外,省農科院還承辦了省鄉村振興局“全省鄉村振興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走進省農科院學習培訓”,助力地方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

  依托省農科院地方分院和科技特派員參與駐鎮幫鎮扶村的工作模式,點麵結合構建了科技特派員科技服務網絡。成功為20餘個農產品品牌提供科技支撐。據統計,省農科院現已選派297個特派員團隊為4000多個村提供農業科技服務,累計帶動農戶10819戶,推廣新品種770個(次)、新技術394項(次),培訓農戶、技術人員1.3萬人次。


  相關

  省農科院將鞏固推廣科技支撐鄉村振興模式

  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

  省農科院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該院將不斷提升科技創新、產業支撐、引領帶動能力,鞏固推廣科技支撐鄉村振興模式,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更好地發揮省級農科院農業科技主力軍作用,支撐引領廣東農業強省建設。

  以提質增效為核心,強化高水平科技創新成果供給。深耕基礎研究,提升農業科技原始創新能力,構建適應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需求的全鏈條科技創新體係,強化良種良法在數量和質量上的高水平持續供給。充分發揮種業科技優勢,從種業科技創新全鏈條布局未來十年的目標和重點任務。以耕地保護和利用為核心,加強耕地質量監測、耕地地力提升、耕地安全利用等創新研究、技術集成與推廣。加快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力爭在共性關鍵核心技術或產業支撐關鍵技術領域取得較大進展。強化農業科技裝備支撐,加強與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生產方式相結合的農業技術研究和推廣。

  以院地合作為紐帶,推動農業科技精準服務。紮實推進地方分院建設,建立一個院屬單位幫扶一個市級農科機構、2-3個縣級農科機構的機製;探索與地方政府、龍頭企業共建獨立實體的產業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推廣省農科院農村科技特派員工作模式,把“組團式全方位技術服務”延伸至各地鎮村;積極投身駐鎮幫鎮扶村工作,把“一所對一村”“組團式服務”經驗凝練成可推廣複製的模式,讓服務“觸角”延伸至各地鎮村,打造示範樣板。

  以產業園為抓手,助力農業產業培優提質。深化院企協同和成果轉化模式雙創新,為全省種業振興、農產品加工全產業鏈服務提供重要科技支撐。以支撐產業園長期建設與“陪伴式”發展為主線,搭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公共服務平台和農技服務雲平台,為全省現代農業產業園實現“一鍵下單”式全鏈服務。

  以院企合作為支點,推動產業鏈上建設創新鏈。共建企業產業研究院作為院企合作的重要平台,結合產業需求部署、實施創新任務,即研即推,邊創邊推,提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融合。瞄準華南現代農業創新高地目標,以金穎農科孵化器為支點,持續打造科技孵化農業企業的“華南A穀”品牌,構建“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全鏈條高質量孵化育成體係。

位於必威betways 內的國家果樹種質廣州荔枝圃收集保存資源共600餘份,向國內

科研生產提供資源共享利用近3000份次,支撐荔枝產業發展的各項工作。省農科院供圖


版權所有:必威betways

地址:廣州市天河區金穎路29號郵編:510640

粵ICP備1610136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