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手機版二維碼
微信
手機版二維碼
首頁> 必威betway安卓app

【科技日報】院企攜手 織密鄉村振興“合作網”

廣東省農科院把農業技術送到千家萬戶
時間:2022-12-30 09:41 來源:科技日報 【字體:

微信圖片_20221230093818.png

  “這些水稻品種不錯,產量高,不易倒伏,正是我們需要的好品種啊!”韶關樂昌廊田鎮種植大戶江永祥稱讚道。今年3月以來,必威betways (以下簡稱省農科院)在當地推廣優質品種,優化當地品種結構,實現科技助農增產致富。

  這僅是省農科院以科技支撐助推鄉村發展的縮影之一。作為廣東省農業科技創新的主力軍,省農科院把帶動市縣農科能力提升、促進主導產業、優勢特色產業發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推進人才和科技資源下沉,以科技創新引領農業轉型升級,努力為廣東鄉村振興戰略提供科技服務。在近日公布的2021年廣東省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中,省農科院再次獲評為“優秀”,連續四年獲此佳績。

  種子強芯,激發鄉村振興“核動力”

  如今,廣東也擁有了自己的種質資源“圖書館”。曆時3年多,依托省農科院建設的廣東省農作物種質資源庫於今年建成。該種質資源保護體係累計保存農作物種質資源6.3萬餘份,涵蓋190多種農作物,占全省的70%以上,規模居華南地區首位。

  得益於關鍵性種質資源的收集、保存、發掘與利用,省農科院種業科技創新能力突出,在水稻、蔬菜、玉米等育種領域均作出了重大貢獻。據統計,“十三五”期間,省農科院育成通過審定品種739個,獲植物新品種權148件。近7年廣東省農業農村廳發布的農業主導品種中,由該院研發的約占60%。我國推廣麵積最大的秈稻品種“黃華占”、全國推廣的“嶺南黃雞”等均出自這裏。

  南方耕地退化、重金屬汙染農田、酸化耕地治理……圍繞農民賴以生存的耕地問題,省農科院承擔起全省酸性土壤改良示範縣的指導任務,開展撂荒地治理,科技助力耕地質量提升及糧食增產增效。其中,重金屬汙染農田綜合修複技術入選農業農村部主推技術,2019年獲批建設國家土壤質量廣州實驗觀測站。

  協同創新,科技成果走出“深閨”

  “共建平台、下沉人才、協同創新、全鏈服務”是省農科院近年來形成的“院地合作”新模式。自2015年12月第一家分院在佛山落地至今,省農科院已與地方政府合作共建了17個地方分院、80個專家工作站、95個地方和企業研究院、586個示範基地。

  尤為突出的是,省農科院通過搭建平台、成果轉化、專家進企、科技孵化等方式,與企業深入開展產學研協同創新,形成了“需求導向、資源共享、聯合研發、強企興業”的院企合作新模式,有效解決科研與生產“兩張皮”問題。

  通過院企合作,大批優質科技成果走出“深閨”,依托企業實現產業化。近5年來,該院已與2400多家企業開展合作,簽訂成果轉化合同1200項,合同金額超5億元。該院參股企業廣東永順生物製藥股份有限公司於2021年在北交所首批上市。

  廣州毅田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直接把公司設在金穎農業科技孵化器裏,“這裏為企業成長壯大提供了成熟的科技、人才、資金服務平台”。這是省農科院建立的一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現已累計吸引300多家涉農企業入駐,企業年產值超100億元,正致力打造大灣區農業科技創新產業矽穀。

  全鏈服務,跑出鄉村振興“加速度”

  來自韶關樂昌廊田鎮的農特產品“廊田山水”絲苗米已入選2021年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目錄,樂昌無花果也有望在未來入選。兩款農產品的脫穎而出,離不開省農科院派駐韶關樂昌廊田鎮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的努力。該工作隊創新開展“一所對一村”結對幫扶工作機製,通過創建“鄉村振興車間”、農業科技超市等舉措,為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出謀劃策。

  自2018年廣東省啟動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以來,省農科院以“一園一平台、專家進企業”工作模式,為產業園企業提供全產業鏈技術服務,累計組建262個全產業鏈專家服務團對接服務全省90%的產業園,為產業園推廣農業新品種565個。在解決荔枝“大小年”、菠蘿“黑心病”、紅茶規模標準化生產等產業瓶頸問題上取得新突破。

  在廣東各地,均活躍著省農科院的農村科技特派員身影。目前已有1200餘名科技特派員在基層服務,數量為全省農業科研院校之最。

  廣東省農科院相關負責人表示,將不斷提升科技創新、產業支撐、引領帶動能力,鞏固推廣科技支撐鄉村振興模式,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凝練攻關農業產業發展關鍵技術問題,延伸產業化應用生態圈,更好地發揮省級農科院農業科技主力軍作用,以高水平的人才團隊、高質量的科技創新成果,支撐引領廣東農業強省建設。

版權所有:必威betways

地址:廣州市天河區金穎路29號郵編:510640

粵ICP備1610136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