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雜誌】代表通道來了!9位省人大代表帶來哪些“金點子”?
1月14日上午8點,廣東省十四屆人大一次會議舉行“代表通道”集體采訪。
來自基層一線代表的9位省人大代表直麵鏡頭,圍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製造業轉型升級、全過程人民民主、大灣區建設、縣域振興、文化強省、綠美廣東等話題建言獻策,傳遞民情民意,連通國計民生。
錨定“全球領先”,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近年來,深圳搶抓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先行示範區和實施綜合改革試點重大曆史機遇,推動深圳科技創新實現大跨越、取得新突破。2022年以來,深圳著力打造“20+8”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堅持製造業立市之本,提出加快建設全球領先的重要的先進製造業中心和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作為先行示範區、創新之城,深圳應該如何答好“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時代考題?省人大代表、奧比中光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黃源浩建議深圳將坐標放置到世界版圖,錨定“全球領先”:一是打造高端製造業產業集群,發揮製造業產業鏈優勢,二是不斷加強製造業全鏈條核心底層技術的自主可控能力,三是狠抓傳統優勢產業智能化升級改造,四是加快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經濟發展的“第二曲線”。
讓科技創新的成果和市場需求深入結合
在美麗的東莞鬆山湖畔,坐落著我國的“國之重器”——中國散裂中子源。它是開展前沿學科和高新技術研究的先進大型實驗平台,運行以來已經取得了多項重要科學成果。前不久,由散裂中子源科學中心和東莞材料基因高等理工研究院共同建設的工程材料中子衍射譜儀成功出束,引起社會關注。
如何讓科技創新的成果和市場需求深入結合?省人大代表、東莞材料基因研究院院長張書彥認為,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是廣東用科技創新更好賦能製造業當家的關鍵。她希望推動政府政策引導,依托產業聯盟或行業協會,成立專屬領域的產業共性技術研究院,強化以產業需求為導向的科技攻關,打造專屬領域的前沿產業技術創新平台,集聚核心技術領域人才,搭建產研對接橋梁,有效為企業解決技術問題。
架起基層群眾與國家立法機關之間的“橋梁”
省人大代表、江門市江海區人大常委會主任餘誌堅在“代表通道”上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江門市江海區江翠社區有一支立法意見義務收集員隊伍。他們在平時聚在小公園喝茶聊天,對於立法、政策等進行評議。有一次在討論《廣東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辦法》征求意見稿的時候,義務收集員麥棠對征求意見稿第9項條款關於“律師執業期間因為過失犯罪受到刑事處罰,正在服刑,司法行政機關要收回其執業證書,刑滿後予以返還”提出建議,他的意見有法理依據、很接地氣,省人大常委會非常重視並最終采納了他的建議。
餘誌堅動情地說,立法聯係點就是通過這些活動架起群眾與立法機關溝通的“橋梁”,也讓群眾真切地感受到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真實存在,感受到人民民主不是裝飾品,不是用來擺設的,而是真正能夠解決人民需要解決的問題的。
堅持製造業當家,更高立起現代化產業體係支柱
廣東一直以來都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製造業是我們賴以發展起來的關鍵。省委十三屆二次全會指出,突出製造業當家,在新的高度挺起廣東現代化建設的產業“脊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以實體經濟為主、堅持製造業當家,加快建設製造強省、質量強省,更高立起現代化產業體係支柱”。
省人大代表,廣州市總商會副會長、廣州市浩洋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蔣偉楷結合從業經曆認為,解決關鍵卡脖子的環節,加大人才的培養和引進關鍵,企業是主攻手。他帶來三方麵建議:一是要提高製造業自主研發能力,通過技術創新、產業創新,推動產業鏈不斷向中高端邁進,引領行業發展;二是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製,推動製造業企業和高校、研究機構的產學研全麵合作;三是加強製造業企業品牌建設,形成自主品牌,以品牌建設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聚焦大灣區醫藥產業發展,推動大灣區建設
珠海和中山唇齒相依,中山坦洲約70%的麵積嵌入珠海,每天兩地跑通勤的有20多萬人,但兩市之間的跨界道路卻存在一些斷頭路、斷頭橋問題,擁堵嚴重,下雨必遲到。在省人大代表,麗珠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長、首席科學家侯雪梅的建議下,兩年間,10條路打通了6條,推動了大灣區的互聯互通建設。
作為一名紮根珠海的醫藥科研人員,侯雪梅始終關心珠海建設。她注意到省人大常委會最近通過了《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發展促進條例》,其中明確提出在合作區建設中醫藥生產基地和創新高地。侯雪梅表示,將持續關注合作區的平台建設,一方麵通過代表建議的方式推動一些問題的解決,另一方麵也會帶領我的團隊一如既往為大灣區醫藥產業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推動加強基層醫療衛生建設,保障人民群眾健康
去年12月26日,國家衛健委發布關於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實施“乙類乙管”的總體方案,意味著調整後的工作目標確立為“保健康、防重症”,做好農村地區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日益凸顯。廣東區域、城鄉醫療資源配置不均衡,粵東西北地區醫療建設較薄弱,多數的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不足,基層群眾的就醫和健康值得我們高度關注。
對於農村居民的健康服務,如何實現縣、鄉、村三級聯動,並打通市、縣兩級轉診機製?省人大代表,省第二人民醫院(省衛生應急醫院)黨委委員、副院長劉紅梅帶來三方麵建設:一要高度重視村醫這一群體,提升村醫對病情的初步診斷、評估能力;二是要高度重視暢通轉診渠道,上級醫院應加強對基層醫療機構的會診、指導,基層醫院解決不了的,應及時轉診到上級三甲醫院;三是要高度重視與基層醫療係統之間的互聯互通機製建設,利用5G、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科技手段,加強醫療係統間的互聯互通。
以農村經濟發展為中心,抓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
黨的二十大報告裏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省委十三屆二次全會緊跟黨中央決策部署,提出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
這是廣東鄉村大發展的又一次曆史機遇。省人大代表,韶關市翁源縣得寶家庭農場市場銷售、廣東綠寶農場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鄭桂林建議,這項高質量發展工程以農村經濟發展為中心,一是盤活縣鎮村三級,對接粵港澳大灣區農業需求,打造多個具有活力的區域經濟發展小中心。二是要實現現代農業產業化,改變傳統的小農經濟生產模式,實現農業生產過程的機械化,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推動文化高質量發展,努力塑造與經濟實力相匹配的文化優勢
近年來,茂名市的文化建設正發生重大變化,冼夫人文化、潘茂名文化、石油文化、荔枝文化、海洋文化等曆史文化不斷提升,公共文化場館覆蓋了廣大群眾,立足本土的群眾文藝作品送到了百姓中間、走上了更廣闊的舞台。這是廣東紮實推進文化強省建設,在文化建設上走在全國前列的注腳。
當前,廣東正在推進文化強省“六大工程”建設,如何推動文化高質量發展,努力塑造與經濟實力相匹配的文化優勢?省人大代表,廣東省文化誌願者總隊茂名分隊秘書處秘書長、茂名市文化館文化誌願者辦公室主任袁湄建議:一是要加大推動粵西地區“冼夫人”文旅產業和文旅製造業的創新發展,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創產業,要讓外來的群眾記得住我們粵西地域文化,要讓歸來的遊子記得住鄉愁。二是要加大力度創建粵東西北地區文藝精品創作繁榮區,促使全省文藝人才隊伍“一盤棋”,打造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藝術精品,讓“藝術+非遺+文創產業”走得更遠。
加強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努力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轉換
優質的生態、美麗的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據廣東省林業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去年我省森林覆蓋率達到58.66%,遠超全國24.02%的平均水平。“十三五”期間我省建設完成了1.1萬公裏的景觀綠道,建成了11個國家森林城市,城鄉的宜居品質在不斷地提升。
同時也要看到,人們對綠美廣東建設有著更高的期待,我省綠化品質也還有待進一步提升。省人大代表、省農業科學院環境園藝研究所副所長楊鳳璽建議:一是強化科技支撐,特別是通過強化優異資源的創新利用技術並進行示範推廣,通過科技支撐來促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二是持續推動綠化造林工作,提高全省的森林、園林等植被覆蓋率;三是將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和生態惠民緊密聯係在一起,加強特色經濟作物與配套技術的研發和推廣,推進優質綠色產業的發展,促進鄉村產業振興,努力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