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專家下田為補苗防病“開方”
多個科研團隊開展暴雨洪水後農業技術指導
4月7日,受連日強降雨影響,廣東發生兩次編號洪水。眼下正值春耕生產的關鍵時期,一些作物種植因暴雨、洪水受到影響。為此,廣東省農科院派出專家前往韶關、清遠等地開展技術指導,幫助農戶補秧補種、排水追肥、保花保果。
專家表示,目前,水稻、蔬菜、茶葉、果樹等農作物品種受天氣影響不大,但近來天氣多變,需時刻關注天氣預報,整理排灌設施,防範病蟲害等次生災害。
水稻、蔬菜可及時補苗
此次降雨期間,粵北多地正值插秧,新栽的秧苗遇上強降雨,會否發生水浸、漂苗等情況?
“我目前看了多數田塊問題不嚴重。”廣東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生理生態研究室主任梁開明說。近期他陸續走訪了韶關、清遠多地的水稻田,並與廣州番禺、南沙的種植戶開展了線上交流。調研結果顯示,韶關等地不少稻田插秧後遭遇浸泡,時間大概2天;目前,大多數田塊基本水退,有少數田塊漂苗比較嚴重,需要做好補秧工作。
“目前天氣狀況適合進行補秧,成本不高;秧苗浸泡時間長的,水退之後需要做好打藥防病工作。”梁開明表示,需注意的是,水浸後福壽螺可能隨水進入稻田,也要做好殺螺措施,建議前期用殺螺胺的,此次殺螺換用阿維菌素。
除水稻外,多種蔬菜目前也剛剛完成移栽,目前正處於生長關鍵期。廣東省農科院蔬菜研究所所長謝大森表示,目前暫未收到嚴重受損的案例報告。但若田塊浸水出現大量死苗,應直接購苗補栽,或播種豆類蔬菜。
“山區需補種、改種蔬菜的,可考慮選擇瓜類、豆類蔬菜種植;未來如遇內澇,選擇種植的蔬菜要注意符合時令。”謝大森說。
茶青品質產量或受影響
本次洪水主要發生在北江、韓江流域,兩地均是重要的茶葉產區。國家茶葉產業技術體係栽培生理與生態崗位專家黎健龍介紹,他所在的省農科院茶葉研究所科研團隊在清遠英德英紅鎮選取不同區位、不同緯度的茶園調研,1000畝的調研工作已近完成。“估計有約1%的茶園完全淹沒。”黎健龍說。
除水浸外,暴雨造成的人力不足也對茶葉采摘造成潛在影響,茶青產量、質量均有下降可能;因此,對本次春茶生產造成的總體有一定影響,需注意此次暴雨後的田間管理,保證下一季生產。
“對被水浸的茶園要及時采取排水措施,清理雜物,茶樹有倒伏的要盡快扶植,有必要的進行追肥。”黎健龍說,“大雨過後,土壤濕度提高,要注意防範茶角胸葉甲等病蟲害滋生。可采天敵友好型色板等方式在茶樹中下層誘蟲,也可以充分利用土壤濕度,用白僵菌等進行生物防治。”
此外,針對茶葉生產的行業特性,黎健龍建議加強除濕、烘幹等後端生產設備的部署安排,以應對強對流天氣來臨前茶青搶摘的需求。
果樹需注意生理落果
當前也是水果春季管理關鍵時期。當前大多數木本果樹如荔枝、柑橘、落葉水果等,正處於生理落果期,對雨水較為敏感,持續的強降雨將加劇生理落果,對果樹保果不利。
省農科院果樹研究所專家建議,果農目前需加強保果,抓住雨停期及時噴施相應植物生長調節劑、采取環割措施等進行保果。柑橘在暴雨過後極易誘發樹脂病、急性炭疽病、潰瘍病等病害,需選用吡唑醚菌酯、氫氧化銅等藥物進行防控;番木瓜和百香果等優稀水果當前屬於定植初期,建議果農開深溝,加強排水或抽水,避免積水的形成,使用烯酰嗎啉等殺菌劑灌根殺菌,減輕根/莖腐病的發生。
清明前後天氣反複多變,各領域專家均提醒種植戶重點關注農田和果園排水,並密切關注天氣預報,根據天氣變化有針對性地調整管理措施。在必要時,種植戶可向省農科院等專業機構專家求助,專家團隊將及時開展技術指導服務,盡力減少強降雨帶來的損失。筆者了解到,近期將有專家前往汕尾陸豐等地,為甘薯、花生等產業提供技術服務。
原文鏈接:https://epaper.nfnews.com/nfdaily/html/202404/09/content_10095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