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遵循農業現代化發展規律 推動“四化”同步發展
“沒有農業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黨的十八大提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四化”目標,堅持走農業現代化道路位列“四化”之一,被提到了新的高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2016-2020年)規劃綱要》亦用整整一篇來闡述推進農業現代化,提出農業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的基礎,必須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係、生產體係、經營體係,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為了貫徹落實《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廣東省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加快我省農業現代化進程,今年3月,經省政府同意,省農業廳、省發改委聯合印發了《廣東省農業現代化“十三五”規劃》(下稱《規劃》)。
《規劃》編製過程怎麼樣?有哪些亮點?如何保障《規劃》內容“落地生根”,避免“規劃規劃牆頭掛”?近日,筆者就這些問題對省農業廳副廳長牛寶俊進行了專訪。
撰文:黃進 陳薇
粵農信
編製過程科學嚴謹
《規劃》由省農業廳委托省農業科學院編製完成。省農科院高度重視《規劃》的編製工作,將其納入全院2016年度重點工作,由農業經濟與農村發展研究所(下稱農經所)牽頭、彙集全院專家團隊力量共同參與,精心組織實施。
前期研究方麵,編製單位先後開展了包括全省農產品消費需求、農業適宜產業選擇、種植養殖規模與潛力、新型經營主體、現代農業發展路徑等5大專題研究,水稻、生豬、花卉等22個產業規劃研究等大量前期研究工作。
與此同時,編製組還深入實地調研考察,對省直有關部門、各市縣進行了專項調研,並前往江蘇、浙江、黑龍江、四川、台灣等地交流學習現代農業發展經驗。
為了使《規劃》更加科學嚴謹,編製組還借助外腦,集聚優勢。聘請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浙大、中國農科院等單位的十多位權威專家組成專家組,與農業部規劃設計院開展了“廣東省現代農業發展戰略研究”等合作研究。
此外,編製組先後召開100多場次專家研討和論證會,多次征求並充分吸納了各地市、各有關部門意見,並與省“十三五”規劃綱要、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進行了銜接。
因此,負責《規劃》編製工作的農經所所長萬忠認為,它從國家農業政策、消費需求變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驅動戰略、“一帶一路”及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等方麵總結了我省農業現代化麵臨的發展機遇,客觀分析了我省農業現代化發展所麵臨的主要問題和挑戰,準確把握了國家農業現代化發展趨勢、廣東社會經濟發展實際和農業農村的發展方向。
取長補短亮點紛呈
《規劃》作為廣東省農業領域第一個農業現代化發展規劃,牛寶俊認為,至少有五大亮點。
牛寶俊表示,《規劃》的第一個亮點是命名與時俱進,他透露,《規劃》原本是以“廣東省現代農業十三五規劃”為標題立項的,在參考了《全國農業現代化十三五規劃》後,也相應地改成了《廣東省農業現代化“十三五”規劃》。這也成了我省首個以“農業現代化”為標題命名的規劃。
對於這一變化,牛寶俊認為,“現代農業”和“農業現代化”二者概念不同,“農業現代化”更強調動態變化,而“現代農業”是靜態的,其次“農業現代化”內容更全麵、更寬廣,再有,變化後的指標更適合廣東的農業發展現狀。
第二個亮點是《規劃》所涵蓋的主要指標在全國的基礎上有所發展。牛寶俊認為,本次《規劃》的發展目標是根據五大發展理念製定的。在主要指標方麵,《規劃》在《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7大類別、31個指標的基礎上,根據廣東農業的情況進行了發展,形成了7大類別,38個指標。
“優勢繼續保持,短板力爭補齊”在《規劃》得到充分體現,這是它的另一個亮點。從廣東農業“十二五”期間主要發展成效來看,我省的優勢突出表現為:農業科技進步率62.7%,在全國排名第二,農產品進出口264.93億美元,在全國排名第三等等。這在《規劃》中都提出要繼續保持。
而在短板方麵,我省的短板在於農業保險深度、現代種業發展等方麵。以現代種業的發展為例,《規劃》提出,我省大型現代種業的發展目標由2015年的零家發展到2020年的3家。
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規劃》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互協調匹配也稱為其一大特色。牛寶俊分析,目前,我省農業發展存在土地資源不足、耕地麵積較少、新型經營主體不夠強大等多種製約因素。要實現農業“突圍”,唯有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而《規劃》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起到目標約束、結構約束的作用。
廣東農業產業特色和優勢明顯。《規劃》提出,“十三五”時期,要樹立大農業、大食物、大健康觀念,以推動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發展方式轉變為重點,進一步優化產品結構、生產結構和生產力布局,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和嶺南特色農產品生產保護區,推動糧經飼統籌、農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融合發展,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在優化產業布局,明確發展重點方麵,《規劃》也做了充分闡述。
緊抓機遇大有作為
“十三五”時期,全省農業現代化建設仍處於補齊短板、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由規模快速擴張為主向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階段轉變。要準確把握戰略機遇期發展內涵的深刻變化,遵循農業現代化發展規律,推動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同步發展。
具體而言,《規劃》明確了廣東省農業現代化“十三五”的主要目標和主要任務,到2020年,廣東省在全國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農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形成創新融合、集約高效、開放合作、綠色精品的新格局,逐步將廣東打造成為熱帶亞熱帶高效農業示範區、全國農業對外開放合作先行區、全國生物農業創新集聚區、全國農業可持續優化發展區。
在區域農業發展格局方麵,《規劃》提出,優化包括珠三角都市農業區、潮汕平原精細農業區、粵西熱帶農業區、北部山地生態農業區,南亞熱帶農業帶、沿海藍色農業帶的“四區兩帶”區域農業發展格局。
《規劃》提出,加快增長方式向創新驅動轉變、加快經營方式向適度規模轉變、加快產業結構向優化協調轉變、加快生產條件向現代裝備轉變、加快產品供給向綠色生態轉變、加快農村產業向三產融合轉變、加快要素市場向開放合作轉變、加快農村改革向共享多贏轉變“八個轉變”,推進實現廣東特色農業現代化。
《規劃》同時明確了“十三五”期間,我省要推進建設農業產業提質增效、農業科技創新驅動、現代種業提升、農業設施裝備提升、智慧農業引領、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生態農業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農業對外開放合作十大重大工程。
■訪談
省農業廳副廳長牛寶俊:
《規劃》的目標值預測
更科學、更可行
問:發展定位方麵,《規劃》將我省農業現代化發展定位於熱帶亞熱帶高效農業示範區、全國農業對外合作先行區、全國生物農業創新集聚區、全國農業可持續優化發展區,您認為這樣的角色定位合理嗎?
答:角色定位肯定是既要合理又要科學。《規劃》在指導思想部分強調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等五大發展理念,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樹立大農業、大食物、大健康觀念,堅持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構建具有嶺南特色的現代農業產業體係、生產體係和經營體係,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為我省全麵實現“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的總目標提供有力支撐。
比如,打造熱帶亞熱帶高效農業示範區。《規劃》提到,要充分利用熱帶亞熱帶氣候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荔枝、柑橘、香蕉、龍眼等嶺南特色水果,打造北回歸線優質水果產業帶和雷州半島熱帶水果示範區,這非常符合我省的省情。同理可知,全國生物農業創新集聚區、全國農業可持續優化發展區的角色定位也都符合我省實際情況。
問:《規劃》的主要指標在全國的基礎上有所發展,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麵?
答:省政府給我們提的第一個要求就是有“看齊意識”,在《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的基礎上有所發展,增減修改了一些指標。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麵。在“糧食供給保障”類別中,減去了“小麥稻穀自給率”指標;在“農業結構”類別中,減去了“玉米種植麵積、大豆種植麵積、棉花種植麵積、油料種植麵積、糖料種植麵積”五個指標,增加了“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實際增長率、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實際增長率、涉農增加值、農產品加工總產值、水果種植麵積、茶葉種植麵積”六個指標;在“可持續發展”類別中,減去了“草原綜合植被蓋度”,增加了“農作物秸稈利用率”,將“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率”置換成“畜禽規模養殖場廢棄物利用率”;在“技術裝備”類別中,增加了“高標準農田麵積、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農機總動力”;在“規模經營”類別中,減去了“畜禽養殖規模化率”,增加了“生豬養殖規模化率、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上市掛牌農業龍頭企業、大型現代種業集團、農民合作社”。
問:力爭到2018年全省農村地區基本實現小康,農業現代化建設躍上新台階;到2020年,全省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對於《規劃》提出的這一目標,要如何實現?
答:《規劃》能不能實現,要看編製的過程是否科學合理。製定“十三五”規劃時,在目標值預測上采取了一係列新方法,使結果更科學、更可行。
例如,《規劃》的第四章是加快八個轉變,推進實現廣東特色農業現代化;第五章是推進十大工程,培育廣東特色農業新優勢;第六章是完善機製體製,強化發展保障,分別提到加強組織協調、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全麵深化改革、促進農民增收四個方麵。可以看出後麵三個章節都是圍繞《規劃》所做的政策措施來保障《規劃》的落實。
本文來源於:《南方日報》
網址鏈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7-08/31/content_76647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