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手機版二維碼
微信
手機版二維碼
首頁> 必威betway安卓app

【南方日報】科技特派員下鄉記

時間:2020-04-24 11:06 來源:本網原創稿 【字體:

村民蝦叔知道,老朋友陳偉雄一定會來。

蝦叔今年60多歲,是廣州從化區龍潭村村民。春耕多少會受疫情影響,但他並沒有太慌張,信心的來源就是陳偉雄——一位科技特派員。

蝦叔對陳偉雄的信任,源於一年又一年的好收成。2007年,陳偉雄和他的團隊把苦心多年選育的水稻新品種“廣豐香8號”帶來了龍潭村,每年還會來村裏指導十幾次,蝦叔說起他來,仿佛在說村裏的鄰居。

十多年過去,地裏種的還是這個品種,長勢很不錯。蝦叔向記者誇耀起來——不僅長得好、少生病,而且味道也好。

陳偉雄與龍潭村結緣,與科技特派員製度息息相關。該製度最早在福建省南平市推出,並從地方實踐上升為國家層麵製度性安排。廣東自2007年啟動農村科技特派員工作以來,培訓農村基層技術人員和農民約63萬人次,推廣先進農業和農村適用技術4615項,累計為17萬戶農民直接提供各類農業科技服務。

隨著時代發展,科技特派員製度廣度與深度在不斷拓展。今年4月13日,廣東實施農村科技特派員百團千人爭代言活動動員令,科技特派員化身為優質農產品代言人,幫助村民拓展銷路。

篩選萬次挑出“好種”的品種

“有些技術問題是我們農民突破不了的,隻能‘看天吃飯’。”廣州金暉火龍果場何國輝絲毫不掩飾自己對於農業專家的渴求,在他看來,沒有專家團隊的支持,農民就像“沒有拐杖的盲人”,舉步維艱。

“其實有些技術問題,在實驗室已經得以解決,農民可能不清楚有這樣的技術,專家可能不清楚農村的需求有多迫切。”在從化區副區長謝青梅看來,科技惠農最實實在在的做法是把科技真正送到農民手上。

有沒有方法讓農業與科技“牽手”不再難?在陳偉雄看來,“科技特派員”就是答案。

從2007年雜交水稻“廣豐香8號”在這裏開始試種,作為市農科院水稻種植的專家,陳偉雄就像“報時鳥”一樣準時,踩著農時表而來。播種、育苗、插秧、追肥……就今年,陳偉雄已去過龍潭村6趟了。

陳偉雄在農村長大,他了解好種子對於農民的重要性。為了培育出讓農民真正覺得“好種”的水稻,陳偉雄所在的市農科院科研團隊苦心經營多年。

“叫廣豐香8號,就是因為之前的1到7號都失敗了。”陳偉雄說,這期間,他們淘汰了1萬多個樣本。

最終,廣豐香8號既保留了母本粵香占田間稻瘟病抗性好、豐產性好的優良性狀,又綜合了父本增城絲苗品種九七香食味口感好、有清香味的優點。一經推出就受到市場的歡迎,該品種每畝可增收300至500元。

但選育良種隻是開始。“今年的主要任務是解決香味減弱現象。”陳偉雄說,再好的水稻品種,長期種植也會出現品種混雜退化及香味減弱現象,最終影響品質,所以需要在水稻生長的關鍵期除雜,也需要每年向農民供應提純種子。這也是他年年都來龍潭村的原因。

近年,他發現除了品種混雜的原因,廣豐香8號香味減弱也是因為長期種植,土壤裏麵相關微量元素消耗殆盡、養分不足有關,他目前推薦村民使用高校研發的“香稻肥”來解決這個問題。

“這是我種過的最好品種。”種了幾十年地的蝦叔從2008年開始一直種植廣豐香8號至今。在蝦叔看來,“隨叫隨到”、經常指導村民種植的陳偉雄,儼然與龍潭村人無異。功夫不負有心人,該品種連續多年位居廣州種植麵積第一位。

陳偉雄感謝科技特派員這一身份,架起了他與龍潭村民的橋梁。但同時,市場也在變化,人們對水稻的需求從吃得飽轉向吃得好。“這對以品質製勝的龍潭大米來說是個利好。”陳偉雄說,自己領到了下一個任務,如今正在和上下遊企業洽談,讓龍潭大米真正走向品牌化。

“植物醫生”客串“微商”

不久前來到河源市連平縣元善鎮果滿園農場,科技特派員廖永林鬆了一口氣。

今年2月中旬,廣東出現了一次大範圍的倒春寒天氣,該農場也在受影響範圍內。因疫情影響交通,廖永林沒法去現場,看到天氣預報後他馬上通過微信和電話告知當地農戶,一定要做好防寒保暖措施。如今看到滿園的鷹嘴蜜桃和百香果長勢良好,壓在心上的大石頭總算放下。

專注於嶺南特色水果的病蟲害防治,其實不是廖永林的初衷。2010年,廖永林畢業來到省農科院時,本希望成為水稻方麵的專家。但報名成為科技特派員,在農村奔走了一段時間後,他發現,研究水稻人才濟濟,但嶺南特色水果方麵的專家缺口卻很大。

“想為農村做點事。”越深入農村基層一線,廖永林越感覺到農村對於冷門作物專家的需求。最終,他把主攻方向改為小宗作物,特別是嶺南特色水果領域的病蟲害防治。這次“救”下了鷹嘴蜜桃和百香果,農場特意給廖永林發了封感謝信,稱其為“植物醫生”。

此外,科技特派員還帶動更多專家組團下鄉,一個人無法解決的問題也迎刃而解。

來自廣東省生物工程研究所(廣州甘蔗糖業研究所)的科技特派員孫東磊介紹,此前,白雲區龍塘村的蘿卜出現表麵花皮的問題,一開始都以為是病害,專家團隊集體調查後才發現,根源是蘿卜蠅,實為蟲害。“類似於醫生的會診,團隊的好處就是發揮每位專家所長。”孫東磊說。

如今,科技特派員不再是一個人在“戰鬥”。廣州在2018年開始實施鄉村振興“百團千人科技下鄉”工程,目前共組建了345個專家服務團隊,由來自省內外66家科研教學單位的2331名專業技術人員組成,而科技特派員正是其中的重要力量。

“除了農業技術,村民其實還需要一攬子的科技服務。”廖永林說,農民既愁種不出,更愁賣不掉。前者能用技術解決,後者則需要更多資源支持。他自己偶爾就客串下“微商”,幫種植戶找銷路。

今年受疫情影響,種植戶擔心7月鷹嘴蜜桃滯銷,廖永林也未雨綢繆,積極尋找直播帶貨銷售渠道,這對他來說是新的挑戰。

帶來城裏的市場化模式

隨著農業走向規模化、專業化生產,廣州花都會興綠色農場創辦人黃小兵坦言,兩個問題讓他困擾不已。

首先是人手問題。1998年創辦農場時,付幾百塊錢,周邊村民就搶著幹活;現在人工貴了,年輕人也很少願意幹農活的,這逼著農場提高機械化水平;

此外,蟲害也讓黃小兵頭疼。農場生產菜心、小白菜、芥蘭等葉菜,近年來也開始注重品牌建設。而隨著害蟲抗藥性逐漸提升,如何在控製蟲害的同時兼顧葉菜品質,是個不小的難題。

在廣州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牽線下,黃小兵找到了來自省農科院植保所的科技特派員林慶勝,他所在的團隊研發出了以種子丸粒化包衣技術為核心的葉菜害蟲綠色防控技術。該技術可以理解為給種子穿上用農藥、肥料、生長調節劑等打造的“衣服”,通過精準施用農藥和肥料降低蟲害。“以前播種是撒下一撮發芽一兩棵,現在是種下一棵就發芽一棵。”林慶勝解釋道,現在農村缺的不隻是傳統的種植技術和服務,產業升級帶來的對新技術的渴求也越來越大。

如今,會興綠色農場已經有約300畝地用上了該技術,黃小兵算了筆賬,葉菜生產前期可少噴2次或3次農藥,僅農藥費用每畝每次就節省了約60元。該技術也適用於機械化播種,人工和蟲害的問題都得到了緩解。

在廣州增城石廈村,廣州創鮮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淑芬助力該村變成了遠近聞名的“番石榴村”。近年來公司走向品牌化、規模化的時候,她遇到了新問題:農民相信眼見為實,推廣新品種時,他們總質疑新品種是否種得好、是否賣得好,導致新品種推廣周期長。

怎麼辦?劉淑芬想到了她創業路上的一位朋友——廣州市果樹科學研究所的科技特派員徐社金。徐社金從事嶺南特色水果地方品種收集、新品種選育近40年,目前他與劉淑芬新合作打造廣州水果世界基地平台,該平台正探索打造可供各地快速複製推廣的種植模式的方案。

“類似於真功夫、肯德基等連鎖品牌,農產品品牌化、規模化必然要有方便市場推廣複製的運營模式。”在徐社金看來,科技興農已經不單單是送技術下鄉,更是市場模式的推廣與探索。

“當下,從城市來的科技特派員正好帶著技術、項目和資金等生產要素下到農村。”在林慶勝看來,農業生產越來越體現出高科技含量、重資產化的新特點,這是農村的短處,迫切需要城市力量的注入,科技特派員正是一種好的形式,將助力實現城鄉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的全方位有機融合。

版權所有:必威betways

地址:廣州市天河區金穎路29號郵編:510640

粵ICP備1610136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