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農村報】廣東預製菜獲央視《經濟半小時》報道!預製菜“炒”出新產業
1月20日,中央電視台經濟頻道深度經濟觀察欄目《經濟半小時》播出《預製菜“炒”出新產業》,聚焦當下廣東預製菜產業的發展。

節目中介紹,自2021年10月起,廣東舉辦中國(東莞)農產品食品化工程中央廚房(預製菜)峰會,打響廣東進軍預製菜產業的第一槍。11月又舉辦了全省預製菜大會,提出廣東預製菜發展“十條政策”,以及後來被稱之為“火十招”的“十條措施”。
在當地政府與企業對預製菜產生敏銳“嗅覺”的同時,科技也為預製菜行業的發展添磚加瓦。廣東省農科院、華南農業大學、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等科研院校,紛紛加入推動廣東預製菜的隊伍。前不久,2021中國預製菜產業指數省份排行榜出爐,廣東由原來的第五名躍居第一。
目前,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啟動預製菜雙節營銷工作,強化食品科技支撐,構建灣區預製菜產業鏈,培育廣東預製菜龍頭企業,建設灣區預製菜直供基地、園區,高水平生產、高標準管理,讓安全、美味、健康、營養的廣東預製菜走進千家萬戶。
“食在廣東”這張飲食文化名片,也因為預製菜的快速發展有了新的內涵。2022年,廣東將繼續打造預製菜高地,助推廣東預製菜走向全國,走向全世界。

消費改變:預製菜成為新年俗
對於中國人來說,吃上一桌團圓溫馨的年夜飯是春節的必備節目。但如何快速地吃上一頓營養豐富,口味上佳的年夜飯成為了人們所關心的一個大問題。
而預製菜正作為一種全新烹飪的方式快速占據人們的餐桌,還被很多人裝進年貨購物車,成為年夜飯飯菜的一大選擇。
吃預製菜,享幸福年。同樣,對於預製菜銷售企業,看到市場已悄然發生變化,預製菜成為銷售新領域,如何保證預製菜的及時供應,成為他們關注的焦點。
大潤發廣州花都店店總經理張小爭,進一步擴大了預售菜的銷售種類,由原來的5種增加到了幾十種,陳列方式也從混在一片冷凍產品中變成了獨立櫃台。“今年留在廣州過年的人應該會比往年會多一些,預製菜的銷售相較於去年大約會有30%的提升。”

預製菜作為對溫度及其敏感的冷凍食品,如何保證儲存運輸安全更成為大眾關注的話題。對於各方來說,時間成本都是預製菜產業發展過程中的重中之重。
華雪冷鏈物流有限公司打包員唐有洪介紹,為了保證市民們能吃上口感最好的預製菜,從零下26℃的凍庫裏拉出來後,在分揀打包月台停留的時間不能超過30分鍾,並且要通過冷鏈運輸車盡快送到消費者的手中。
位於廣東東莞的粵港澳大灣區預製菜集配中心,是廣東人節日餐桌上常見的鹵鴿、白切雞、酸菜魚等預製菜品分類打包發貨的場所。這個中心投入使用才一個多月。但隨著年關臨近,發貨量從最初的每天30—50箱,到目前每天四五百箱,增長了10倍。發貨量的飛速增加讓集配中心負責農產品供應鏈的工作人員每天都要全神貫注,確保新鮮的預製菜能最快地送到消費者的手中。
科技賦能:預製菜走向食品科學
一個行業的發展少不了科技的賦能。一道預製菜能否實現工業化量產,要有上百種技術支撐,而菜品是否健康、美味,也需要大量實驗數據來檢驗。
廣東省農科院、華南農業大學、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等科研院校紛紛加入推動廣東預製菜的隊伍。

“預製菜是一個工業化的生產,並不是傳統的小廚房變大廚房,小鍋變大鍋,它是傳統廚房的革命,是傳統的烹飪學科向食品科學,向營養學的滲透,需要技術來支持產業發展。”
廣東省農科院蠶業與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所長徐玉娟,在實驗室展示了如何用一根針來萃取風味物質。
徐玉娟所在的研究所,承擔著科技部和廣東省關於中式菜肴工業化的研究項目。“我們圍繞著如何保持預製菜的營養風味,還有加工的一些共性技術、新產品的開發,質量控製這條主線來研究。”近兩年,各個科研院所接待了不少前來尋求技術合作的企業,他們無一例外是看中了預製菜的風口來臨。隨著產業進程加快,研發也在提速。

預製菜的發展需要大量的科研技術支撐,預製菜生產後需要放置一段時間,不像在餐飲店能做到即炒即吃,需要對預製菜進行保持性工作,這些都需要有相關配套技術跟進。而科研院所試驗的目的,就是將傳統廚房美食生產轉向營養化、健康化、標準化生產,加快預製菜技術研發,加速行業標準化生產。
實際上,從即食到即配,從保鮮到運輸,從簡單到複雜,預製菜一直在尋求新鮮度與繁瑣程度的平衡,不斷追求標準化。
十招出圈:廣東為推動預製菜發展打出組合拳
預製菜有了市場的認可度和科技的“硬核”支持,自然引起政府極大的關注,迎來發展的“高光時刻”。

廣東省農業農村廳交流合作處副處長巫佳偉介紹稱:“目前,我們建立了預製菜年貨專區,推出4000多名‘買手’采購商和一批‘賣手’金牌主播,組織了線上線下20餘場專場推介活動,廣東預製菜在跨年夜首登廣州小蠻腰強勢表白全國人民,最大聲量喊‘吃預製菜,享幸福年’,相關話題在全網火了,閱讀量超過千萬人次,廣東還計劃培育廣東預製菜‘十萬’賣手,借助各電商平台、互聯網平台,通過直播帶貨推動廣東預製菜觸手可達。”
據了解,就在不久前,溫州市組織政府部門和企業代表團前往廣東調研考察預製菜產業,這是廣東組織化、係統化推廣預製菜產業後,迎來的新年首個省外地市組織的考察團。

廣東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分享了預製菜的“火十招”:一是理論研究先行,謀定後動,;二是組建全產業鏈聯盟,集聚要素資源;三是科技支撐,搭建科研平台;四是品質先導,創立廣東預製菜優品網絡專區;五是龍頭示範,培樹龍頭示範企業;六是園區承載,推動集群矩陣發展;七是金融支持,揮索產業金融保險模式;八是倉儲物流冷鏈保障,構建預製菜倉儲冷鏈物流體係;九是強化市場的引擎力,培樹廣東預製菜“榮譽百品”;十是創建預製菜文化高地。
正是政府集聚各方資源打出的組合拳,讓預製菜成功“出圈”,成為“食在廣東預製菜”的文化新風尚。
【半小時觀察】 預製菜:新產業方興未艾
預製菜不僅改變了春節的餐桌,也給傳統農業、餐飲業帶來了新的機遇。試想,當傳統農業不再銷售初級農產品原料,而餐飲行業也依托互聯網平台,開始販賣預製菜的時候,一個全新且龐大的產業體係,也由此誕生。
數據顯示,國內已有約74%的連鎖餐飲企業自建了中央廚房,其中有超過半數的餐飲品牌在研發標準化成品和預製菜品,而農產品的“預製化”也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小小的一份預製菜看似簡單,但其本質,其實是餐飲行業、傳統農業最新打出的一套升級迭代的組合拳。

一頭連著消費者的餐桌,一頭連接著田間地頭,新的商業模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著傳統農業、傳統餐飲業,我們看好這份市場的新財富,更為商業市場的新創造,點讚。

手機版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