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手機版二維碼
微信
手機版二維碼
  首頁 > 通知公告 > 重要通知

項目申報 | 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關於征集農業產業科技問題大調研項目承擔單位的通知

時間:2025-10-29 15:13 來源:科研管理部 【字體:

各有關單位:

  前期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麵向社會征集農業產業科技問題大調研選題需求,社會各界積極響應,征集選題成果豐富。農村中心高度重視,進行認真遴選和研究,對相似度較高的選題內容已進行凝練整合。

  按照農業農村部黨組關於大興調查研究的要求,結合農村中心工作定位,啟動的大調研項目將采取公開征集與定向征集相結合的方式分批實施,部分選題已擇優推送至部內司局單位,其他選題內容將在後續工作中予以吸收。結合近期工作安排,現提出首批7項具體調研項目,並麵向社會公開征集承擔單位。具體事項通知如下。

  一、調研項目的要點及要求

  (一)我國果蔬產後損失情況調研

  1. 調研內容及要求

  梳理我國不同區域果蔬相關優勢企業(高新技術企業、上市企業)對典型果蔬在采收、運輸、分選分級、貯藏、保鮮、銷售、消費等不同產後環節的損失情況,綜合分析我國果蔬產後商品化處理的整體產業化技術水平,科學評估研判影響降低我國產後損耗的關鍵技術瓶頸,深入調研其核心技術突破與產業化路徑,係統評估其創新能力與發展規律,總結借鑒國外成功經驗和典型模式,提出降低我國果蔬產後損耗的技術路線、重點任務,以及有關政策建議。

  調研應走訪我國不同區域和類型的果蔬科技企業不少於50家,涵蓋東北、華北、西北、西南、東南、華東、華中、中南、華南等地區,涉及寒帶果蔬、溫帶果蔬、亞熱帶和熱帶果蔬等不同品類,發放企業調查問卷不少於1000份。

  2. 考核指標

  明晰我國不同區域果蔬相關優勢企業在產後損失的整體情況,厘清影響降低我國果蔬產後損耗的關鍵環節;形成果蔬產後損失情況調研總報告,不同區域、不同類型果蔬企業創新能力案例分析報告。

  (二)我國大豆科技創新力量情況調研

  1. 調研內容及要求

  立足國家關於推動大豆產業振興和農業科技自立自強的戰略部署,聚焦我國大豆領域科技創新,係統梳理育種、栽培、植保、加工等全產業鏈創新力量的布局現狀,針對人才與團隊結構、研發能力、區域布局、主體力量協同等關鍵問題,分析優勢與短板,提出推動我國大豆產業科技創新力量優化提升的對策建議。

  調研以數據、案例和座談等為支撐,需覆蓋全國主要涉農高校、科研單位及東北、黃淮海、南方等大豆主產區及加工等產業集中區域,多維度係統分析我國大豆全產業鏈科技創新力量。

  2. 考核指標

  (1)需構建完成1個結構清晰、信息完整的我國大豆科技創新力量數據庫與圖譜。數據庫應覆蓋全國不少於100家涉農高校、科研院所及研發中心,梳理包括科研團隊、領軍人才、中青年骨幹、研究方向、主要優勢及標誌性成果在內的關鍵數據,並繪製可視化全產業鏈各環節創新力量分布圖譜。

  (2)提交1份我國大豆科技創新力量深度分析報告。報告需在量化分析人才規模、團隊結構、區域布局與科研產出的基礎上,精準分析各環節存在的技術短板、人才缺口與機製障礙,並提出可操作性強的對策建議與行動方案。

  (3)圍繞生物育種、綠色生產、高值化加工等重點方向,形成3份專題分析報告。報告應深入剖析該領域創新力量的構成特點、技術發展路徑與戰略需求,為細分領域的科技布局和政策製定提供支撐。

  (三)地方農業科研機構發展狀況調研

  1. 調研內容及要求

  調研收集整理我國所有省級、地市級和縣級農業科研機構“十四五”期間的基礎數據,從創新基礎、創新活動、創新產出、創新效益等方麵進行分析,分級分類反映地方農業科研機構的運行績效、創新能力、團隊實力、社會服務能力等,剖析地方農業科研機構發展存在的問題,落實構建“梯次分明、分工協作、適度競爭的農業科技創新體係”的要求,錨定“圍繞區域性、特色性的產業科技問題開展研發、構建與國家級科研機構優勢互補格局”的目標,研究提出優化地方農業科研機構的總體思路和政策建議。

  調研以數據、案例、走訪、座談等為支撐,覆蓋全部省(自治區、直轄市)、市(地區)、縣(區)的農業科研機構,全麵摸清我國農業科研機構的家底,並建成相關數據庫。

  2. 考核指標

  (1)提交《地方農業科研機構發展現狀調研報告》1份,提出可操作的推動地方農業科研機構與國家級科研機構優勢互補的總體思路和政策建議。

  (2)提交不同地區農業科研機構發展現狀典型案例報告3—5份。

  (3)提交包含所有省、市、縣級農業科研機構創新基礎、創新活動、創新產出、創新效益等方麵的基礎數據。

  (四)區域特色農業產業科技瓶頸問題調研

  1. 調研內容及要求

  圍繞東北區域、北方幹旱半幹旱區、黃淮海平原區、黃土高原區、青藏高原、長江中下遊地區、西南地區等特色雜糧、特色油料、特色果蔬、特色花卉、道地藥材、特色畜禽、特色水產、特種經濟動物等農業產業,聚焦特色農業產業區域規模化標準化和高質高效發展的“卡點”、“堵點”,深入開展調研,係統摸排全產業鏈各環節科技“瓶頸”問題,全麵掌握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現狀與轉型升級需求,提出破解區域特色農業產業科技瓶頸問題、提升產業韌性與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點措施和政策建議。

  調研需覆蓋典型農業產業區域不少於7個;深入走訪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主體不少於300家;麵向全產業鏈各環節發放有效調查問卷不少於3000份;組織開展專題座談不少於10場。

  2. 考核指標

  (1)完成《我國區域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1份,係統摸清我國主要區域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現狀,明確區域特色產業類型,編製產業需求圖譜,凝練科技問題清單,提出推動我國區域特色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

  (2)形成典型案例分析報告7篇,選取典型區域發展較好的特色農業產業,係統分析科技支撐產業發展的經驗模式,提出推動我國不同區域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的有效路徑和對策建議。

  (五)我國非糧飼料資源開發利用情況調研

  1. 調研內容及要求

  立足國家糧食安全與飼料糧減量替代的戰略需求,聚焦我國非糧飼料資源(包括農作物副產物、食品加工副產物、林業剩餘物、餐廚廢棄物、單細胞蛋白、昆蟲蛋白等)的開發利用現狀,係統梳理資源存量、開發潛力、技術路徑、政策支持與市場需求等。圍繞資源收集、處理加工、營養評價、飼喂應用等關鍵環節,深入分析當前非糧飼料資源開發利用在技術成熟度、成本效益、標準規範、產業鏈協同等方麵存在的瓶頸問題,評估不同區域、不同類別非糧飼料資源的開發潛力與推廣應用前景。

  調研需覆蓋全國主要農牧區、食品加工集中區、廢棄物資源富集區等,涵蓋大中小型飼料企業、養殖場、科研單位及資源化利用企業等多類主體。通過數據收集、實地走訪、案例分析與專家座談相結合的方式,全麵掌握非糧飼料資源開發利用的實際情況。

  2. 考核指標

  (1)完成《我國非糧飼料資源開發利用情況調研報告》1份,內容需涵蓋我國非糧飼料資源開發利用的現狀、行業圖譜、問題瓶頸、未來趨勢與科技需求,並提出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對5個國內外典型案例進行深度分析。

  (2)編製《非糧飼料資源信息清單與關鍵技術圖譜》1份,清晰呈現各類資源的區域分布、應用場景、蛋白/能量飼料減量替代潛力、關鍵技術發展水平與優劣勢等情況,為科研立項、企業谘詢與政策製定提供決策支持。

  (六)水產養殖疫病防控技術調研

  1. 調研內容及要求

  梳理國內從事水產養殖疫病防控的高校院所、科研機構、企業等不同類型優勢單位,深入調研水產疫病防控關鍵核心技術突破與產業化路徑,係統評估其創新能力與發展規律,總結借鑒國內外成功經驗和典型模式,提出提升我國水產養殖疫病防控科技創新能力和產業競爭力的總體思路、推進路徑和政策建議。

  調研走訪從事水產養殖疫病防控的高校院所、科研機構、企業等不少於100家,針對養殖產量較大的魚蝦貝疫病防控,涵蓋關鍵病原的檢測與疫病診斷,不同養殖模式的疫病防控,疫病防控產品研發和應用,疫病防控裝備及疫病智能防控等領域,發放調查問卷不少於3000份,召開專家研討會3次以上。

  2. 考核指標

  梳理出目前製約我國水產養殖業的重大疫病,摸清重要養殖品種疫病防控亟需的關鍵技術,建立水產疫病防控關鍵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係,提交水產疫病防控創新能力調研總報告1份和針對不同養殖品種、不同養殖模式疫病防控創新能力案例分析報告3份。

  (七)極端天氣對我國糧食生產的影響及科技需求調研

  1. 調研內容及要求

  立足當前氣候變化加劇、極端天氣頻發的背景,係統梳理近10年因極端高溫、幹旱、降水等因素,對我國水稻、玉米、小麥等糧食生產帶來的影響,梳理分析應對極端天氣的技術瓶頸和科技需求,結合不同作物品種、農作區域、農事周期受影響程度,研判我國未來糧食生產種植結構、空間布局等方麵趨勢變化,提出有效增強糧食生產抵禦極端天氣災害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點措施和政策建議。

  調研應采取文獻檢索、數據分析、案例剖析等方式,聚焦我國部分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大縣,係統收集近10年極端天氣變化數據和糧食生產數據,摸清麵上情況,調研科技需求,開展深入分析。

  2. 考核指標

  形成科技需求清單1份,形成近10年極端天氣數據和糧食生產數據演變圖1份,形成極端天氣對我國糧食生產的影響及科技需求調研深度報告1份。

  二、申報要求

  (一)項目申請人應符合以下條件:具備副高級(含)以上專業技術職稱(職務),具備紮實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在申報大調研項目研究領域有較好的工作基礎,具有獨立開展研究和組織開展調研的能力;具備按時完成調研項目任務的物質技術條件、手段和時間保證。

  (二)項目申請單位應符合以下條件:在相關領域具有較雄厚的研究實力和實踐基礎,能夠提供開展調研的必要條件;對相關材料真實性進行審核;承擔項目管理和經費管理職責並承諾信譽保證。合作研究單位的數量不超過2個(申請單位+參與單位1+參與單位2)。

  (三)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從發布公告之日起受理申請。申請人請直接從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官網下載調研項目申報書。申報書需由項目負責人所在單位和參與單位蓋章確認,一式3份,通過郵政EMS寄至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北京市西城區三裏河路54號,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王璐瑤,郵編:100045),信封上請注明“申報農業產業科技問題大調研項目”字樣。同時,還需將申報書電子版發至nczxzhc@agri.gov.cn,並以“項目編號—申請單位—申請人”命名申報書。申報截止時間為2025年11月10日(以寄出郵戳日期為準)。

  (四)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將對調研項目申報書進行審核,按程序擇優遴選。結果確定後,將與入選單位簽訂正式合同,每個項目給予一定經費資助。

  (五)為避免一題多報、交叉申請和重複立項,確保申請人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從事項目調查研究,每個申請人隻能申報1個項目。凡以在研或已結題的各級各類項目、博士學位論文或博士後出站報告等為基礎申請本次大調研項目,須在項目申請書中注明所申請項目與已承擔項目的聯係和區別,且不得以內容基本相同的同一成果申請結題。申報項目須如實填寫申請材料,並保證沒有知識產權爭議。

  (六)調研項目成果知識產權全部歸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所有。項目負責人要嚴格按時限要求提交研究成果。調研成果的完整著作權全部歸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所有,包括但不限於作品的發表權、署名權、修改權、複製權、發行權、信息網絡傳播權、彙編權、翻譯權、設置權和其他法定權利。

  三、項目執行要求

  (一)要堅持問題導向,立足小切口,找準產業發展實際問題,深入產業一線、深入農戶和企業,真正把情況摸清、把問題找準。研究要透徹,找準問題根源,提出可行對策建議,形成解決科技問題、促進產業發展的新思路、新辦法。

  (二)要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方式,綜合運用走訪調查、典型調查、問卷調查、座談研討、專家訪談等方法,係統獲取樣本數據、第一手資料與典型案例,切實增強調查研究的科學性、針對性和實效性。

  (三)項目執行時間為簽訂合同之日起至2026年6月底。項目承擔單位按項目任務合同書要求有序推進各項工作,並於2026年6月30日前向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提交項目任務合同書規定的各項成果。

  聯係電話:王璐瑤王立麗010-68511848


  附件: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農業產業科技問題大調研項目申報書.docx



  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
2025年10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