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手機版二維碼
微信
手機版二維碼
  首頁 > 院所動態 > 科研進展

設施所在溫室環境調控與太陽能全光譜高效利用研究方麵取得係列進展

時間:2025-11-12 10:38 來源:設施所 【字體:

  近日,設施所設施農業新技術團隊在國際知名期刊Renewable Energy(中科院工程技術一區top,IF=9.1)上發表了題為“A novel spectral-splitting solar greenhouse roof with air-flowed containing particles between double covering: Experimental results and modeling”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利用顆粒與載熱流體對太陽輻射選擇性吸收特性,實現了太陽光的分頻利用,有效提升了溫室的光溫調控效果與太陽能的全光譜利用效率。

  太陽光譜可根據其農業應用分為兩類:植物作用光譜(PAS, 300~800 nm)與熱作用光譜(HAS, 800~1500 nm)。PAS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來源,而HAS進入溫室則會導致室內溫度過高,對植物生長產生不利影響。因此,在HAS進入溫室前將其阻擋並再利用,對於降低溫室能耗、實現太陽能的高效全譜利用至關重要。

  研究團隊提出了一種新型雙層膜溫室覆蓋層。該結構由普通大棚膜與分光膜構成中空夾層,並在其中循環黑色輕質聚乙烯顆粒。通過這種設計,顆粒可吸收被分光膜反射的熱作用光譜(HAS),同時讓植物作用光譜(PAS)透射至室內供植物生長,從而實現太陽能的分頻利用。

圖片1.png

雙層膜夾持氣流顆粒工作示意圖

  結果表明,該氣流顆粒光譜分頻裝置能有效透過PAS並吸收HAS,在保障植物正常生長的前提下,顯著降低了夏季的降溫能耗,其吸收HAS產生的熱量還可為溫室日常運行提供能源。此外,在冬季夜間向夾層填充顆粒,能大幅提升覆蓋層的保溫性能。計算分析得到,采用此設計的溫室可分別降低冷負荷與熱負荷達32%與18%。這些結果為節能溫室的設計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方案。

微信圖片_20251112110026.png

雙層膜夾持氣流顆粒光熱性能

  此外,該團隊聚焦於光譜分頻技術,創新性地采用納米流體作為分頻介質。該方案能為植物生長提供適宜的光環境,有效降低炎熱季節的溫室溫度,同時將收集的熱量進行再利用,從而實現了太陽能的全光譜高效利用。此項研究為發展“農-光-熱”兼容互補的新模式提供了創新思路。

圖片3.png

納米流體光譜分頻工作示意圖

  為評估納米流體光譜分頻器的應用效果與植物生長響應,開展了植物栽培與係統光熱試驗,並對其能量性能進行了分析驗證。結果表明,該分頻器對PAS的透過率與對HAS的吸收率分別達到79.56%和75.78%。在此性能下,它能將室內冠層氣溫與植物葉片表麵溫度分別顯著降低7.5℃和8.7℃,並使太陽能利用總效率提升至73.6%。

圖片4.png

納米流體光譜分頻光熱性能

  上述研究成果已以題為“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full solar spectrum utilization based on nanofluid spectral splitter for greenhouse applications”和“Balancing energy harvesting and crop production in a nanofluid spectral splitting covering for an active solar greenhouse”正式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中科院工程技術一區TOP,IF2022=10.4)和Energy(中科院工程技術一區TOP,IF2023=9.0)。

  本係列研究成果獲得了審稿人的高度評價,認為“作者在該領域作出了重大貢獻”。上述論文的第一作者均為設施所袁餘博士。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項目(2022YFB3604604)、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1806244)、農業農村部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2011NYZD2205)、必威betways 科技人才引進專項資金項目(R2022YJ-YB3020)、廣東省鄉村振興戰略專項(粵農農技[2024]68號)等多個項目的聯合資助。

  原文鏈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60148125021627?via%3Dihub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96890422000115?via%3Dihub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360544223011003?via%3Dih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