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守住兩條底線,專家建議:加快建設高標準農田
12月25日至26日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要堅持和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全麵領導,牢牢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兩條底線。
守住兩條底線的背後有何重要意義,將對2022年的“三農”工作產生哪些影響?
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教授桂華認為,今年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防止規模性返貧、促進農民增收、提升人居環境整治、加快縣域內城鄉融合發展等,都體現出“穩”的重要性。
會議強調,必須著眼國家戰略需要,穩住農業基本盤、做好“三農”工作。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認為,穩住基本盤有三個方麵的含義,就是農業要穩產、增產,農產品供給價格要穩定。農民要穩定增收,且能買得到價格合理的生活必需品,不會負擔太重。農村要和諧穩定。
保障初級產品供給
“良田應能實現連片規模經營”
此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要正確認識和把握初級產品供給保障”列入“五個新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此次會議進一步提出,保障好初級產品供給是一個重大戰略性問題。
保障好初級產品供給,必須保證糧食安全。今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18億畝耕地必須實至名歸,農田就是農田,而且必須是良田。確保2022年糧食產量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
“藏糧於地,藏糧於技,農田尤其是良田對於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至關重要。”華南師範大學“三農”與城鎮化研究所所長胡靖說,從結構上來講,良田應該是能實現連片規模經營的農田,細碎化的使用狀態不符合要求,過去“田成方、路成網、樹成行、溝相連、渠相通”值得借鑒。從質量上來講,良田還應實現土壤安全、水源安全,為此就需要嚴控化肥、農藥、除草劑等的使用,治理好農業麵源汙染,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保耕地不僅是保數量,更要保質量。這需要更好發揮農業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廣東省農科院資源環境研究所所長顧文傑建議,應通過有機肥替代化肥、綠色種養循環、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等方式開展耕地質量的提升工作。
會議強調,要全力抓好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供給,穩定糧食麵積。對此,廣東農村研究院副院長萬忠認為,首先應做好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設高標準農田,同時要解決耕地的非農化、非糧化問題,“還需不斷提高農業科技水平,讓農業插上科技翅膀,提高單產,增加總量。”
廣東是農業科技強省,農業科技在種業研發等領域表現突出,水稻等重要農作物的育種水平位於全國前列。在廣東省農科院水稻所所長何秀英看來,廣東可在該領域繼續發力,大力推進種質資源保護、精深鑒評,水稻、玉米、甘薯等主糧優質新品種及專用新品種選育、生物育種技術研究等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確保糧食種源自主可控。
除糧食外,今年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要實現大豆和油料擴種、增產。
必威betways 作物研究所所長陳小平表示,我國油料缺口巨大,進口依賴度不斷增加,進口壓力居高不下,潛在風險甚至高於糧食,提出“大力擴大大豆和油料生產”是防範油料產業潛在風險的重要布局。他建議,加大對油料作物的政策扶持和科研投入,充分利用現代育種技術提高油料作物產量、品質、抗性;重點支持油料優勢區域和重點品種;積極推進油料與糧食作物合理輪作,促進糧油兼豐。
不發生規模性返貧
要“下大力氣把農民組織起來”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鞏固拓展好脫貧攻堅成果,加大對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傾斜支持力度,抓緊完善和落實監測幫扶機製,加強產業和就業幫扶,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
華南農業大學教授、廣東省減貧治理與鄉村振興研究院執行院長張開雲認為,我國的脫貧攻堅取得了全麵勝利,走出了一條開發式扶貧與保障性扶貧相結合的中國特色的減貧道路。但是,由於疫情、國際政治經濟不確定性、脫貧的政策依賴性與人口變化等多重因素影響,部分脫貧人口、低收入人口仍存在返貧風險。
如何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華南農業大學國家農業製度與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胡新豔建議,在加強產業幫扶上,一是提高當地企業的內生發展動力,幫扶要促使企業在當地落地生根,形成真正有市場競爭力的產業;二是要幫扶當地發展有特色的優勢產業,使企業的產品競爭從同質化競爭走向異質化競爭。
就業幫扶方麵,胡新豔認為關鍵要靠實體經濟拉動。從短期看,要爭取讓可容納大量就業的餐飲、旅遊業逐步恢複;從長遠看,政府通過組織科技攻關,解決“卡脖子”技術難題,對現有產業鏈進行“補鏈”和“強鏈”,創造更多的新增就業機會。
中國產業聚集研究專家楊建國表示,本次會議強調,要加快發展鄉村產業,順應產業發展規律,立足當地特色資源,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壯大,優化產業布局,完善利益聯結機製,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這就意味著要打好深化農村產業革命突破戰。這需要在農村產業發展現有做法基礎上,進一步提質增效。
胡靖建議,要特別關注粵東粵西粵北的農村地區,這些地區農民收入渠道單一且脆弱,這就需要從機製上著手,下大力氣把農民組織起來,發展合作社和新型集體經濟,從而充分激發鄉村的內生發展動力,“農民致富最重要的是要靠農民自己”。
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讓農業提質增效
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是鄉村振興的前提,此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要推動全麵推進鄉村振興取得新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邁出新步伐。
對此,張開雲建議從四個方麵著力:一是通過科技賦能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產業鏈深化強化、培育特色農產品品牌、農業技術服務體係與網絡完善等舉措優化鄉村產業發展,夯實鞏固拓展脫貧成果的鄉村產業基礎。二是通過鄉村振興局、民政、人社等多部門信息共享,更加精準識別脫貧家庭的返貧風險。同時,優化專項救助製度和醫療保障等社會保障政策,夯實鞏固拓展脫貧成果的社會政策基礎。三是優通過致富帶頭人培育、返鄉創業環境改善、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等舉措,夯實鞏固拓展脫貧成果的能力基礎。四是更多更好地發揮市場力量的優勢和市場機製配置資源和導引產業的作用,更多更好地發揮社會機製配置資源和社會組織等社會力量提供專業化服務的優勢,夯實鞏固拓展脫貧成果的力量基礎。
會議強調,大力發展縣域富民產業。下階段該如何推動產業振興特別是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對此,李國祥認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最主要是要把現代農業產業園、產業集群、現代農業示範區等作為抓手,延伸產業鏈條,提升價值鏈,讓農業提質增效。
對於廣東來說,新一年鄉村振興的重點在哪裏?萬忠認為,一要加快構建“跨縣集群、一縣一園、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的現代農業產業體係;二要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要鄉村治理要做到德治、法治、自治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