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大森:隻有科技水平達到一定程度,蔬菜風味育種才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謝大森
必威betways 蔬菜研究所所長
目前,中國已經是世界最大的蔬菜生產國,國人平均蔬菜年占有量超過500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4倍,美國的4.55倍,日本的5.65倍,蔬菜品類更多達數百種。菜品越來越豐富的背後,是我國日新月異的蔬菜育種、種植技術。
與此同時,我國蔬菜高品質產品不足,同質化產品偏多;設施農業帶來的年作障礙等問題也依舊突出,用必威betways 蔬菜研究所(以下簡稱“省農科院蔬菜所”)所長謝大森的話來說,“中國已經到了從蔬菜種植大國轉變為蔬菜種植強國的關鍵時期。”
小作物裏的大產業
無論中國農業如何發展,人多地少的國情不會改變,而由於耕地過於分散,地塊無法有效集中,“中國規模化農業無法實現”的觀點曾一度甚囂塵上。事實上,我國蔬菜規模化種植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效。
“目前我國蔬菜的種植麵積約3億畝,產量約為7億噸,總產值突破了2萬億元,同時由於品種種類太多,是典型的‘小作物,大產業’。”謝大森表示,近年來,我國蔬菜規模化種植率不斷提升,蔬菜產業也成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的支柱產業,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發展國民經濟方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根據中國農業科學院數據,“十三五”期間我國蔬菜市場供求平穩,蔬菜批發價年平均每公斤為4.31元,比“十二五”期間的3.72元增加0.59元,增長15.9%。蔬菜種植布局更加優化,加快發展冷涼蔬菜的生產,夏秋季蔬菜供應增長,基本實現了全年無淡季供應。
與此同時,我國蔬菜出口也一度占全國農產品出口總額的20%。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蔬菜出口額達149.3億美元,進口10.4億美元,創造138.9億貿易順差。而站在世界頂端的中國光伏和鋰電產業,出口額分別是254億美元和284.28億美元。
在產量與產值屢創高峰的同時,我國蔬菜品種也已超過7000個,其中,僅豆角就有豇豆、四季豆、扁豆、白不老、蛇豆、油豆角、貓兒豆……不下10種,顏色、長短、性狀不一。而且,在農業科技的加持下,蔬菜的生產逐漸突破了地理和氣候條件的限製,南菜北種、北菜南遷的現象已經較為普遍,老百姓靠著蘿卜、白菜、土豆“老三樣”過冬的日子已一去不複返。
“我們常說的‘寧夏菜心’就是南菜北種的代表。”謝大森介紹道,菜心俗稱廣東菜心,是十字花科芸苔屬,白菜的變種,白菜抽苔以後,經過長期的馴化,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品種。作為一種喜涼作物,菜心在5—9月份的廣東並不適宜種植,所以才有了將廣東的菜心品種、種植技術、人員等遷移至寧夏,收成後再運回廣東餐桌的“寧夏菜心”。
粵薹二號
“以前什麼季節吃什麼菜,過季就沒有了,這種情況在北方更甚。而如今北方人即便在冬天,也能吃到我們南方的新鮮蔬菜了。
《科技與金融》記者在1月底走訪廣州某生鮮超市時也看到,這裏不僅有產自本地的芥藍、菠菜,也有來自北方的南瓜、胡蘿卜;既有應季的花椰菜、萵苣,也有反季節的黃瓜、豆角、茄子等,蔬菜品類多達30餘種。
黑小寶南瓜
除了全國整體發展形勢喜人,蔬菜產業在各地農業發展中,也逐步形成了多樣化的特色產業。“以廣東為例,連州菜心、耙齒蘿卜、中花芥藍、增城遲菜心、鹽步秋茄、呂田大芥菜等既成為了‘一村一品’的地標品牌,也切實地豐富了農戶的‘錢袋子’。”謝大森說。
蔬菜強國的關鍵是種業強國
蔬菜產業的發展和農業科技的進步息息相關。以育種為例,我國蔬菜育種技術發展迅速,目前國產品種占有率已經達到87%以上,每年都有更多的新品種育成。
據統計,“十三五”期間,僅省農科院蔬菜所就育成了超過70個新品種,約占同時期育種品種1/3,全省主導品種的60%。為了牢牢端住飯碗,國家也將“種子保衛戰”提上日程。
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對種業進行了全麵部署,包括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加快推進育種創新等。
“蔬菜種業位於蔬菜產業鏈的